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 |
学校规划

“十四五”期间是学校实施“双高”建设,大力推进办学质量及层次提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东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新定位,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围绕学校“双高”建设、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协调推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各项目标,实现学校总体特色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十三五”建设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吉林“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培养了大批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坚持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扎实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意识形态基石;以党建先锋工程为引领,完善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党建工作的标准化;切实加强基层单位党的建设,优化学校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压实党建责任;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19个教师党支部书记中有17个支部书记为“双带头人”;实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开展“五创五强”和对标争先计划,推进“一支部一特色、一总支一品牌”建设,实施“标杆院(部)”“样板支部”培育创新活动, 2个党支部被评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有3人荣获全省高校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高度重视在优秀青年教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新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共发展党员372人,其中教职工17人,学生355人;构建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健全和完善学校监督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全面落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巡视整改和校内巡察重点任务落实,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成为吉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做好省“学习筑梦”选修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深化“学习筑梦”行动,不断加强“青马工程”建设,成立“骄子学苑”,创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分析研判。扎实做好党建带群团、统战和离退休老干部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凝心聚力。五年来,思政课教师荣获国家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展示奖1项,省政府教学成果奖2项,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奖23项;350余名学生受到省市以上表彰,2名学生获省“百优大学生”荣誉称号。

3.重大项目申报取得重大突破。学校2019年被立项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020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2020年学校主导的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十三五”时期,学校通过国家骨干校、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和国家双高、省双特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在省内享有很高的声誉。高质量通过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吉林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验收,获评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现为省教学诊断改进工作主任委员单位,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4.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完善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着力打造与产业链完美对接、具有寒区交通特色的“道路—车辆—物流—信息”专业群,形成对接交通产业的大交通专业群格局。学校现有国家高水平建设专业群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0个,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专业12个。加强课程建设,出台《学分累积与转换管理办法》《慕课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完成21门慕课资源和1门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其中13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课程评为省级思政改革示范课。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推进“1+X”证书试点,23个证书试点成为牵头学校。

5.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项计划”,“ 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达52.90%,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占比达到73.05%,双师型教师比例85.15%;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引进高技能人才4名,3人被评为省级突出贡献人员,2人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被评为长白山学者,19人被评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获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

6.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不断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行业、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利用省级吉林省寒冷环境交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寒区新能源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两个科研平台,针对寒区交通技术开展的科研立项12项;“十三五”期间,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88项,申请专利5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各类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0余篇,累计获科研支持经费364万元。学校大力开展面向寒冷环境交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和技术服务,年平均培训22000人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7.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明显。建立健全“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校院两级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深化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进与长春旭阳工业集团建立二级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汽车装配与制造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四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通过验收。

8.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籍学生数已经突破万人,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学校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平台+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校企合作开展多元化办学模式,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78项,参加体育竞技类赛事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98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奖项31项。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5项;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起薪率明显提升。用人单位对近五年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达95%以上,就业工作受到省教育厅公开表扬,人才质量认可度全面提升。

9.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开展“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年”活动,着力构建“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权责统一、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学校重大决策、落实、运行制度,集中修订完善制度260余项;优化机构职能配置,科学设置机构,完成部门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确定;转变管理理念与方式,扎实推进绩效考核工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逐步建立了以“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度考核”为主体的考核激励机制。成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深入推进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可持续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提供了保证,我校诊改案例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优秀案例。

10.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学校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不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和条件。“十三五”期间,投资7000余万元对教学楼、公寓楼、运动场、校园环境等实施改造,办学环境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投资3000万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网上办事大厅和企业微信平台搭建,完成数据集成工作,完成内控平台、人事系统、质量测评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的搭建和数据对接工作;优化体检方式,开展多样化工会活动,丰富师生文体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投入力度,搭建了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安全责任网络,校园安全管理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学校“十三五”期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标国家高水平A类专业群建设院校和职业本科办学标准,学校自身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办学条件不满足学校发展需求。虽然学校持续改进办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不足,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2.专业建设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缺乏系列标志性成果,专业群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师资队伍数量层次不足。学校师资总量不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及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4.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学校牵头组建的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现代产业学院等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需进一步优化,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内部机制体制改革不深化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与运行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行政运行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文件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在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交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将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职业教育正逢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2.吉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从吉林省经济发展需求看,“十四五”时期吉林省将围绕“一主六双”产业布局和“761”工程,大力建设高质量交通强省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加快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通用航空产业,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产业升级,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需求旺盛,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双高”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目前学校成功进入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其社会影响力、基础办学能力、产教融合水平等方面也必将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为学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举办高职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面临挑战

1.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挑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期望。

2.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带来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了众多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重大改变,教育供给侧改革不适应行业发展进程的矛盾,对改革传统专业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带来了新挑战。

3.科技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新要求带来的挑战。新兴科技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后的智慧交通、智能汽车、智慧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对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动态调整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这些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求学校必须积极适应主动应对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任务,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动态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及时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学校还要以高质量完成“双高”建设任务为引领,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加强师资综合能力建设,适应生源结构的新变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带动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职教20 条、提质培优计划、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改革任务部署,围绕吉林省“三个五”发展战略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把握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厘清改革思路,明确重点任务,坚持教育新发展理念,以落实“双高”建设、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为吉林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及交通运输行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夯实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切实发挥党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的统领作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坚持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凝练交通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标发展标杆,以目标为牵引,规划未来发展思路、重点任务,确保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确保学校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坚持内涵发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全力打造高职教育品牌;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创新组织模式、强化办学特色,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4.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双元”育人模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拓展国际合作范围,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5.坚持共享发展。从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增进师生福祉,提升师生获得感, 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立足交通运输行业,融入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交通强国”“一主六双”等重大战略,重点服务智慧交通工程技术、智能汽车技术、智慧供应链、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智慧运营等领域,努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基本办学条件达到职业本科标准,建成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高地、现代化职业院校治理典范,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层次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将学校打造为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不断夯实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群众基础,更好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师生、指导实践,创建标杆基层党组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深化两级管理为切入点,以建设智慧校园、加快数字化转型为推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能,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培育3个国内一流标准专业(群)和7个省内一流标准专业(群),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校级特色创新专业,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5个,建设一批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

——坚持高端引领,全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到2025年,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专业教师占比达到15%,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名师工匠5名,形成由名师工匠和企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师资力量,“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75%,培育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

——做好以“三教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校企“双元”合作教材开发力度,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法,加强在线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力度,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线精品资源课和“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实现国家级奖项的突破。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以建设特色产业学院为抓手,以两个省级工程中心为依托,建设博士工作站和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培育省级校企合作产业学院3个,建设省级“吉林工匠学徒班”2个,立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50个,科研与技术服务经费年均到款达800万元。

——走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发展之路,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强化育训并举,把培训能力、服务就业创业能力和服务交通现代化发展转化为领跑优势。重点建设吉林省交通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道桥、汽车等典型培训项目,加强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等。每年累计完成技术技能培训2万人次,社会培训经费年均到款达200万元。

——国际合作办学领域和办学规模实现新突破。按照“鲁班工坊”标准,推进“海外鲁班学校”提质增效;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交通职业教育标准的建设和国际输出,展现交院实力,体现中国贡献,努力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的排头兵。

四、主要任务及举措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党建特色品牌项目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议事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形成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实施高质量党建领航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深入推进“五创五强”工程和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全面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先工作。建立学校党建网络信息系统,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教学单位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持续推进党建“一院一品”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十四五”期间,实现教学单位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培育1个省级及以上党建工作标杆院(部),培育1-2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选拔任用“有思路、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完善和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树立“人岗相适”的用人理念,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加强干部战略储备,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站位格局和眼界视野。建立工作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着力解决干部执行不力等问题。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贯彻《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层层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深化政治巡察,健全巡视巡察整改促进机制,强化巡视巡察成果运用,建立督察督办制度。加强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党内政治生活的监督检查;加强党规党纪教育,夯实党员干部廉洁干事、廉洁从教的思想基础,切实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着力打造“廉洁交院”。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政治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压实意识形态主题责任。完善内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都要硬,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抓细抓紧抓实。

(二)创新思政教育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教育品牌

持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实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覆盖。推进思政课品牌活动建设,持续深入开展“青马工程”“学习筑梦”“骄子学苑”等特色品牌活动。培育1-2个省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形成2个省级德育特色案例。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建立完善“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体系。着力“大思政”,构建“大格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评。实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工程,构建思政课教材、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教科研一体化建设机制,推进思政课建设质量提升。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教学院部,建成1个省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培育4个省级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8门省级标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7个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双创”课程体系,推出2-3门校级示范性“双创”课程。扎实推进学校“双创”基地建设,获得一批省级“双创”成果项,力争实现国家级“双创”成果奖项的突破。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将各类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文化体育、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补充和深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三)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打造现代内部治理体系

聚焦质量保证、二级管理等关键领域改革,以章程为统领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以职教集团理事会为重点紧密校企合作关系,以质量文化为引领推进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完善现代高职学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持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学校的资源整合、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能力。优化调整职能部门设置,强化行政、教学等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明晰部门岗位职责权限边界,建立部门协调、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并编印成册。持续推进校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信息化为依托,完成财务报销、学生服务、工作审批、考核评估等环节的流程再造和线上线下结合的事务办理。以质量为导向推进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工作,按照“两级管理、重心下移、增强活力、提高绩效”的原则,完善年度绩效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营造全校教职工积极工作、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理顺职能部门与教学院(部)关系,注重部门与学院(部)之间的沟通、协商、共进,侧重发挥职能部门的业务协调、指导、督促等功能和教学院(部)的业务执行、反馈和建议职权,为学校下一步科学化推行“二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推进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章程统领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根据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结合学校新时期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章程内容,突出章程在推进重要改革和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

优化多元参与的决策咨询治理环境。紧密围绕产教融合办学主线,发挥职教集团理事会在整合办学资源、深化政校行企关系中的独特作用。优化职教集团理事会组成,重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校友等各方参与,扩大职教集团覆盖面和影响力;完善集团章程,健全集团理事会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发布区域产业发展报告,讨论审议学校战略规划调整、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重大事项或改革举措,协商研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工作,有效发挥集团理事会的决策咨询功能。

完善多层面结合的民主管理治校机制。畅通途径、拓宽渠道,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完成学术委员会换届,进一步规范学术治理,有效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调整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落实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等职责;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定期召开教代会,研究审议涉及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

——持续深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内部质量诊断改进机制。以标准建设为引领,对校内质量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修订完善教学标准、督导评价标准、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学生成长评价标准等,同时建立多规合一的标准和流程。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施和教学诊断改进的主要环节,按照“总则、结构、开发流程与技术、标准或方案、实施建议”的设计框架,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层面,研制相关标准及操作手册,形成系统、透明、规范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

将质量建设理念贯穿师生教育学习体系,引导全校师生增强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标准和质量行为的认同感,使追求质量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自觉;紧扣目标、制度、流程、标准、职责等全要素,全校各部门、各利益主体自觉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依托校、院两级的督导工作体系,完善信息化预警机制,设计质量评价组织流程,建立规范化、流程化的质量评价工作机制;创新质量保证体系发展模式,建立以年度目标任务为诊改周期的大螺旋和以问题为导向及时诊改的小螺旋互补共进机制,逐步推动学校内部质量螺旋上升和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每年发布学校质量报告。通过多方参与,最终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培育自我审视、自我纠偏、自我发展的交院特色质量文化,使学校办学实践逐步由制度的强制性规范转向质量文化的柔性引导。

(四实施“双高”建设计划,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三全育人体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推进以职业能力模块化为核心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人才培养基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吉林省交通人才培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留省就业率逐年提升,学生满意度、服务贡献度和社会美誉度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形成全国交通行业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将“三教”改革作为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组建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激励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推进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尊重教师的教学分工,以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师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引领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依托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建立5个省级示范性教师企业流动站,培养或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专业领军人才和技能大师。

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形态教材。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引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及平台建设。打造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批模块化、颗粒化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

培育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教法改革。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聚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无缝对接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推进教学组织、教务管理、资源分发、教学服务等全新教学模式升级,实现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技能大赛奖项的突破。

——创建高水平实训基地。以国家“双高”专业群“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为龙头,发挥其它9个省“高水平”专业(群)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开放式实践教育与培训条件的改善,逐步实现智能化的现代综合实践体系,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以国家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为平台,重点建设和提升道桥工程技术、智能汽车、智慧供应链专业群的实践条件。同时辐射带动交通信息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现代轨道交通、空中乘务等专业(群)的实践条件建设,形成覆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教育与培训基地群,建成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5个,培育国家级高水平实训基地1个。

进一步探索公共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扩大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等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建设。

——创新教学管理与服务。以“互联网+”思维引领发展,实践创新建设教与学一体化平台,实现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周期、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大数据记录,推进基于教与学大数据的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和科学决策。一方面,以专业与课程的诊改为重点,对标“双高”学校,打造目标链、完善标准链、形成特色链,全面推进纵横联动、螺旋改进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创新教与学一体化管理融合,推进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业务流程再优化,在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为师生提供精准、便捷、优质的教学服务,提升师生满意度。

(五实施品牌建设工程,打造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健全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打造着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装备、交通管理、交通服务四大领域,构建对接交通产业的大交通专业群格局。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着力解决校企双赢的动力机制建设,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产业为核心整合资源要素,依托道桥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选定试点专业,创建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依托,以专业为核心,以领军企业和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培育省级特色产业学院3个。依托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内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院校的优势,支持各学院成立行业职教集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搭建以名师为中心的有梯度的工作团队,构建多维度、立体化教师发展共同体。

——着力加强品牌专业(群)建设。依托“双高”建设项目,契合“一主六双”产业布局和数字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施“3+7+X”的专业(群)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智能汽车技术、智慧供应链等3个专业群,使其达到国内一流专业(群)标准;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现代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空中乘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7个专业(群),使其达到省内一流专业(群)标准;以国家和省级专业群为引领,带动提升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校级特色创新专业的整体实力。引导和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按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在专业群内遴选条件成熟的优势专业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5个。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据交通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等状况,建立“专业群设置精准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专业群建设精准融入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精准指导专业群建设、专业标准精准对接岗位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提升产业链或岗位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形成紧密、动态对接并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布局。制定专业质量诊断标准,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并明确专业动态调整规则及程序,落实警示、减招、暂停招生和取消专业等动态调整机制。

(六)实施教师提升工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双高”建设项目为载体,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引培并举、量质并重、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肩负德育职责的理念,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和实施办法,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进行师德教育年度专题培训,每两年评选一次师德模范,培养出在全省及全国交通行业、职教系统有影响力的师德模范和先进教师。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完善教师团队建设标准,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支持专业群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支持团队牵头建设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育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1个,培育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5个,建成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引培并举、量质并重、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总体思路,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省双高专业群建设需要的人才。同时统筹兼顾专任教师、党政管理和服务保障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十四五”期间,引进高层次人才60人,使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专业教师占比达到15%;引进一批专门人才,满足专任教师生师比18:1,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1:350,专职辅导员师生比1:200,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师生比1:4000的办学标准。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能力为重,构建弹性多元人才培育体系,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健全青年骨干教师遴选考核机制,建立青年教师与专业带头人、名师、大师结对制度,通过研修访学、省培国培、访问工程师,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提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青年骨干教师60名。

实施专业带头人提升计划。建立稳定有效的专业带头人培养支撑体系,支持专业带头人承担省级以上教研和科研项目、专业建设及核心课程开发,参加海外研修访学交流等,提高业内影响力和国际视野。修改完善专业带头人、骄苑名师遴选考核办法,重点培养30名左右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力争2名入选吉林省“长白山人才工程”。

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制定高端人才培训方案,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等培训平台,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实施“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班”计划,每年不少于2次。积极为高层次人才的快速成长创造优厚条件,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努力培育一批视野开阔、成果突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高端人才。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兼职师资库,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顶岗实习指导、职业素质拓展、应用技术的合作研发、企业文化熏陶等方面作用,各专业外聘兼职教师所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25%以上。

——创新教师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围绕教师聘用、评价、激励等重点环节,加强教师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实行能够体现教师智力价值的激励政策。建设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制定教师发展标准,让每位教师能依据自身实际,参照标准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持续推进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七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打造高端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主动适应交通产业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针对交通企事业单位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并大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打造支撑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打造科研创新服务团队。以科研人才为基础,组建科研创新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探究能力,利用团队优势承接申报课题研究,重点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真正建成高层次、高水平、有竞争实力的科研团队。到2025年,培育4个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依托学校现有的寒冷环境交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寒冷环境新能源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一批高水平应用技术成果,推动一批关键生产技术突破。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配套资助与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广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提升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层次。力争在国家级和省级基金项目上有新突破,实现省部级以上项目的立项数量和质量的稳步上升,科研立项数量突破50项。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对横向课题的立项与支持力度,依托省级科研平台,与交通厅科研部门和企业展开合作,对寒冷环境下交通工程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争取10个/年横向科研项目;继续加强育才试验检测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效能,为寒区交通运输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力争建设3-5个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单位和15个以上校外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科研与面向企业的横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年均达到800万元。

(八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特色培训品牌项目

建设智慧继续教育平台,开展行业急需领域的职业培训,打造吉林省继续教育标杆,全面提升服务吉林交通运输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为交通行业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接交通领域新兴产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省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个,开展针对智慧交通、智能汽车、智慧供应链、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和培训。结合学校专业优势,以岗位技术规范为标准,以技术和知识更新调整为重点,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力度,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培育行业特色培训品牌项目。构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创建若干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培训品牌。主动对接交通运输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业人员对就业质量提升的需求,借助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专业群产教融合平台,不断拓展公路建设、城市轨道、智能汽车、智慧供应链等紧缺领域职业培训。建设省级继续教育标准化培训基地1个,高水平培训基地4个,重点领域典型培训项目4项,培训名师/优秀团队4个,完成年均培训20000人次,年均服务到账200万元以上,成为吉林省交通行业学历教育和培训的主阵地。

——打造智慧继续教育平台。根据吉林省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和行业发展动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开展职业培训,大力开展行业所需、企业所求的职工岗位技能和高新技术培训。借助大数据技术,多渠道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发微课、慕课、VR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库,开发10门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创新应用“互联网+”培训模式,通过智慧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终身学习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服务、学习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现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质量。

(九)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围绕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口,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创新对外项目合作模式。加大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合作力度,选择专业相近的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优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实训室、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依托国际校际、校企合作项目,持续引进国际教育和技术专家来校任教。每年选派教师开展境外研修与学习,吸收借鉴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引导教师广泛参与国际职教领域学术交流与标准制订,融入国际交通职教话语体系。通过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规则掌握程度,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此外,通过将悉尼协议等国际通用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认证进程。

——实施交通职业教育品牌输出计划。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与知名企业协同“走出去”,助力我国交通优质产能输出,与国(境)外院校高质量建设“海外鲁班学校”,开展跨国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走出去”企业培训海外本土化员工,并有效开展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开设汉语语言中心1个。

——实施高水平职业技能标准输出计划。利用“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平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新途径,参与制订交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输出专业标准、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资源。高质量培养全日制留学生,扩大教育输出,以“鲁班学校”品牌开设海外分校,实施“送教出国”,有效帮助各国培养师资和学生,增强学校交通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十)推进美丽校园建设,打造交通特色精神文化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校区硬件设施,学校总建筑面积逐步增加至满足职业本科办学标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综合服务保障,建成教学保障功能完善、育人环境优美、具有专业特征、职业特点、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推慧化校园建设。加强以5G、IPV6、智能物联终端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构建安全智慧物联网络;搭建智慧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加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深化集管理和服务业务系统为一体的智慧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与互通共享,深入推进网上办事大厅的应用,全面实现“网上办事、数据代跑”,提升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全校师生信息化素养,适应信息技术融入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拥有更多获得感;构建面向全校共享交换的全量数据中心,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利用大数据提升学校保障服务、管理决策水平;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优化综合服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现代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围绕“和”字建队伍,围绕“精”字干工作,立足“防”字勤检修,严守“范”字立制度,不断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强化监督,落实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投入,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建设平安校园。

——打造特色文化。将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美德和现代交通文化相结合,将职业素养与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实现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校报校刊,打造影响社会进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文明进程的交院文化名片。

——改善民生福祉。在推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做好教职工体检和离退休工作,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服务水平,让教职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妥善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教工活动中心的使用率和教工餐饮质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家庭特殊困难的教职工进行帮扶。

——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校园建设,分期建设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于2021开工,投资1.9亿余元,规划建设3.4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实训中心和2.2万多平方米的学生公寓。第二阶段,学校开展新校区建设,拟建占地80万平方米的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创业孵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吉林交通科技产业园。产业园主要包含一院、二中心、三基地,即职业人才培养学院、社会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研发基地、产业孵化基地、产品生产基地。一期建筑面积不少于30万平方米,按职业本科万人标准进行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宿舍、图书馆、运动场和后勤附属设施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提高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激发全院师生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发展共识和力量,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党委统筹全局、各方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规划实施工作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学校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教学院(部)子规划为支撑,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学校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聚焦本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在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和办学条件提升等领域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细化落实发展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专项规划、教学院(部)子规划对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确保专项规划、子规划与本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三)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

学校党委、校长办公会及时研究和解决“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统筹协调,规划部署。通过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逐年督促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制定本规划涉及本部门、本单位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

(四)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党委会审议,并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教职工监督。发挥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校长办公会提出调整方案,报党委会审议。

(五)落实规划实施资金保障

在巩固提升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与住宿费等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积极开拓财源,增加对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和教学院的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各类收入,提高培训收入、捐赠收入、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收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做好新校区建设资金筹措。做好支出规划,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利落实提供资金保障。

(六)强化规划实施安全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对潜在的重大风险挑战的预判,强化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师生生命安全,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进一步压实校园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推进校园安全信息化进程,全面加强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返回|